呓语 嬉皮 缩影

是该有多么苍白

“到了香港,在飞机上和青蛙又看了一遍《重庆森林》。

在酒店里被信号不强的网快逼去学习了。”(2017.10.5)


“在香港的这两天,成功地把近半个香港的地铁坐熟悉了。一点一点摸清楚路线的感觉还是挺新鲜的。”(2017.10.7)


以上是我在香港的所有日记。


我后重庆之后看见上面写的这两段日记,哭笑不得强忍着把那页纸撕掉的冲动继续写。


大概那两天在香港的时候挺神智不清的。



我在去之前,一直对香港的印象停留在摄影师们快门下灯红酒绿的样子,和王家卫影片中色调饱满的镜头。而且,的确,我带回来的照片里也有一半都是这样子的取景。


我很满意这些一直想要拍摄出来的照片,但是也没有想去第二次的欲望。


香港的街是杂的,那些广告牌七横八竖地呲出来,吸引顾客的注意,同时也在分散人的思路;香港的人是杂的,香港人,游客,东南亚的妇女与男人各是各的,凑在一起,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人头,你只有避着身子走,低着头不去让自己眩晕。走在路上,人会心烦意乱十分暴躁,或许有一部分是因为天气炎热,但少不了因为其鱼龙混杂的模样。


这似乎是一座根本静不下来的城市。

它导致你无法思考,就如前两天的日记一样凌乱无意义。所以这个时候更觉得王家卫的延时处理的镜头很形象,它确实只给人那种眼花缭乱色彩斑斓的眩晕感。


还有就是一种廉价感。


那种廉价的苍白感来自于灯红酒绿的街,饱满过度的色调,还有睁眼就看到的东南亚人。


在荃湾。 


然后另一印象是菲佣。


路过某个天桥,很大很宽,底下传来撕胶布的声音,几块人行空地边铺了一地七七八八拼凑在毯子,上面坐满了菲律宾妇女。问过才知道她们是佣人,每周星期日是唯一的一天休息,这些集市上就多出了很多“野餐”的妇女。另一边空地摊了很多纸箱,进货的人一箱一箱地拆,胶布一根一根地响。


再往前就遇见菲佣登记中介,几米宽的店门上很大的屏幕,几秒一张地切换菲佣身份信息。


这个“保姆市场”对于我们来说,还是太过陌生与稀奇。



我们去了公共图书馆。


一楼是儿童图书,一进门就遇见排了很长的队伍,全是家长带着四五岁大的孩子一起。穿过人群,拐进小楼梯间,二楼是成人阅读区。


香港人应该是喜欢阅读的,学生,中年人,老年人都有。


于是一本一本的标题开始浏览,大致扫了扫书目,停留了一番,就离开了。


我似乎没有多少想写的东西,但又写了一些,大概这就是香港给我留下的印象吧,因为没有办法思考,记忆也是零散的,能够记录的东西也统统碎片。


苍白感啊。


评论
热度(4)

© 肠子 | Powered by LOFTER